臺北馬拉松約在2012年開始著手路跑環境永續相關規劃,首先是實施完賽證書電子化,由參賽者自行上網下載,剛開始推行不受跑者支持,逐年實施下來漸漸被大眾接受,實施至今已成為各大賽事效法的方式。
2018年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與國際綠色和平組織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推廣綠色永續馬拉松理念,推出「環保跑者」概念,參賽者可依自身需求,選擇是否要領取紀念賽衣和完賽衣,而補給站提供2.5萬個環保杯供跑者使用,藉此取代寶特瓶或紙杯,並設置補水自助專區,宣導自備水杯,並提供秩序冊無紙化,參賽選手可自行上網下載,另前導裁判機車改採電動機車,首次正式引進環保和減塑的概念。

2019年及2020年提供每位參賽選手(2萬8,000名)矽膠水杯,供參賽者攜帶參賽,利用其自助補水,培養自帶水杯習慣,倡議路跑可攜帶式環保矽膠水杯,其他減碳作為包含補給站與會場自助補水專區、電動前導車、無紙化完賽證書及秩序冊等。

2021年首次申請英國標準協會(BSI)ISO 14067碳足跡查證,並獲BSI頒發全球第一張馬拉松碳足跡盤查證書,是國內第一個關注減少碳排量的指標賽事,BSI針對賽事共計232個品項進行碳足跡排放量盤查,面向可區分為3大類:賽事紀念品(如報名禮、賽衣等)、賽事軟硬體(如活動現場舞臺等)以及選手補給品等,目的為透過盤點活動所使用的硬體設備、製作物等材質(成分)、用量、重量、運送方式及距離等數據予BSI進行審核推算使用的碳排放量,作為爾後辦理精進參考;而賽衣包裝開始以紙束袋代替塑膠料包裝、補給站使用無淋膜紙杯,兼具環保及可自然分解的特性、再生石材製作獎盃,各贊助商所贊助的物品包材,採用簡約或環保包材、減少塑料、完賽獎牌等物品擇取替換或部分環保材質。

2022年持續申請BSI碳足跡盤查,以2022年與2021年做比較,每人減少0.016公斤二氧化碳排放量(CO2e),以2022年賽事人數計算,總共減少了49,219張紙的碳排放量,相當於減少了1605.448公噸自來水的使用,持續達成逐年減少碳排量3%的目標;而獎座採再生石材製作。

2023年持續申請BSI碳足跡盤查,結果數據持續作為來年辦理精進參考,賽事獎座採用回收海廢料、利樂包、玩具製成,完賽獎牌織帶則為去年大會環保小尖兵撿拾的寶特瓶塑料製成、會場設置直飲台,供民眾自備水杯飲水;而完賽衣採用比去年高出1倍(去年15%,今年30%)的環保再生紗線製作;另首次與路跑賽事環境永續聯盟合作共同推動環境永續,讓更多跑友理解賽事的環境友善作為及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