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點 時代步履中奮力前行

1986 

臺北馬拉松起跑,各國選手的參與及讚許,充分展現臺北舉辦國際運動賽事的能力。

2001 

隨者臺北捷運10年建設落成,臺北國際馬拉松強勢回歸,吸引近 5,000 名國內外跑者齊聚一堂。

2004 

中華民國路跑協會爭取到大力支持臺北國際馬拉松的企業冠名贊助,與ING紐約馬拉松成為系列賽接軌國際,
更率先引進晶片計時技術,賽事專業化大幅提升。

 

迎風 淬鍊化羽蓄勢蛻變

2008 

引進民間參與能量的臺北馬拉松成功掀起城市路跑新運動,參與人數不斷成長。

2013

競賽組人數突破 4 萬人,健康組人數破 6 萬人,為路跑輝煌年代揭開序幕,卻也開始面臨挑戰……

位於財經工商交通樞紐的臺北市,路線規劃如何於市民權益與跑者嚮往路線取得平衡?
城市馬拉松如何深耕在地文化,融合現代及歷史文化景點,形塑城市意象,吸引國內外跑者參加?
肩負市民及跑者高度期待的臺北馬拉松,如何打下國際口碑,讓市民、參加者為榮?

展翼 昂首闊步向世界邁進

2015

是蛻變的起點,找回城市之名也精緻賽事人數

2016

承襲馬拉松不屈不撓的精神,臺北市政府、中華民國路跑協會及協力廠商等,努力創新、共同提升賽事品質,以競賽組別專業化、周邊活動多元化及跑者服務精緻化,朝國際知名城市馬拉松為目標邁進。

期待市民及跑者的支持與參與,再創一個更專業精緻、也更歡欣榮耀的臺北馬拉松,
共同展現城市的美好,行銷臺北的健康與友善!

2017

臺北馬拉松以「古城巡禮」為概念基礎,打造具有人文歷史的路線,吸引許多跑者參加,為了讓世界各地的跑者體驗臺北之美,賽道沿途經過許多地標,包含忠烈祠、圓山大飯店、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故事館、

光點台北、臺北車站、北門、西門紅樓、總統府、臺北101、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美麗華百樂園、大直橋,打造出其他城市無法複製的特色與價值。

 

2018

臺北馬拉松今年以「邁向銅標」作為賽事主軸,因此吸引國內外許多菁英好手齊聚,來臺參與國家數更創歷史新高,合計共為60個國家(包含臺灣),而外國國籍人數更高達3,692人。臺北馬拉松近幾年積極與國際接軌,提升國際友好城市形象,今年上海市、靜岡市、松山市、千葉縣、花卷市、首爾市及遠野市再度「力挺」臺北馬拉松,派遣代表及選手參賽及觀摩,期盼透過城市與城市馬拉松賽事交流,進而使臺北馬拉松可以更上一層樓,並且更多海外的朋友見臺灣,也讓許多國外跑者能夠感受臺灣的熱情與活力更讓世界沒有距離。

2019

臺北馬拉松成為臺灣第一個通過IAAF銅標籤認證的市區馬拉松,這歷史性的一刻,大會在市政府前也特別設立萬名選手姓名牆,象徵這銅標籤認證得來不易,每位跑者缺一不可。同時,今年以「「銅標籤賽事」身分亮相」,為保有一貫優質服務並追求突破,在交管、維安全面加強之外,還首次設立社群粉絲專頁,並推出賽事專屬APP;讓不便到場的民眾當天也能透過電視全程轉播,在專業賽評講評下,讓更多人認識這項臺灣最具指標性之一的馬拉松盛會。
留有傳統、在地色彩的同時,考量賽道對於跑者的適應性,也在本次賽會特別優化賽道,減少幅度較大及難度較高的彎道數量,打造更順暢的賽道,創造更好的比賽環境。對臺北馬拉松而言,銅標籤認證後才是挑戰的開始,秉持跑者至上的原則,期待多元的服務能讓跑者再創佳績,讓賽會步步朝向金標籤認證的目標前進。

2020

為朝「世界田徑總會」更高層級標籤認證邁進,活動調整賽事路線及終點位置規劃等,以更符合未來爭取更高層級標籤認證之路線,期望吸引更多國內外好手參加,終點移至臺北田徑場舉行(以往在本府市民廣場),路線減少河邊路段、將賽道延伸至南港展覽館周邊,更將臺北華爾街-南京東路及臺北小巨蛋納入賽道中,凸顯臺北市特色,另推出跑者收容站、設置人行穿越等待區(圍籠式穿越賽道)及結合臺北市旅宿業等,提供跑者更好的服務,同年榮獲教育部體育署「臺灣品牌國際賽事」、「臺灣國際賽12金選賽事MVP賽事」及「夯運動大賞網路人氣賽事」,受到體育署的認同與市民的肯定,依世界田徑總會賽後報導,自新冠肺炎疫情後,2020年臺北馬拉松為世界上最大型的群聚性馬拉松賽事。

2021

成為「世界田徑總會」認證菁英標籤賽事,為建立與各國際馬拉松溝通視覺logo,以簡潔俐落並附含意義的理念設計推出全新視覺logo,象徵跑者呼吸、堅持及每天練跑生活的循環與生生不息。本賽事為響應全球暖化議題,首度邀請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英國標準協會,簡稱BSI)針對賽事進行ISO 14067碳足跡查證,期能達到逐年減少碳排量的永續目標,同時爭取由BSI發出的全球第一張馬拉松碳足跡查證證書。另賽道路線再優化,在維持交通衝擊、替代道路及跑者期待的平衡下,部分賽道透過分隔島區分全半馬賽道;河濱公園內較彎曲狹窄路段也進行調整修正,減少體力消耗及速度的提升,讓選手在最後衝刺路段可以全力衝刺,跑出更佳的成績,逐步往成為世界一流馬拉松邁進。

2022

迎向後疫情時代的新生活「RUN THE CITY – WE ARE POSSIBLE」跑動臺北 非我莫屬,疫情後生活逐漸恢復正軌。

肢障輪椅組首度獲大會邀請參與半程馬拉松,以鼓勵多元族群參與並以實踐友善賽事為目標,讓運動愛無界,致力實踐共融共好全體市民響應的運動城市。

路線部分調整原來健康路及三民路賽道,改跑至麥帥一橋並將賽道截彎取直,全半馬各減少兩個彎道,拉長跑者最後的直線衝刺路段,更有利選手們締造佳績。

活動物資持續採用環保材質,賽事當天現場安排環保小尖兵進行寶特瓶回收,收集空瓶將重新循環再利用製作成明年賽事物資。以實際行動號召跑者對於環境永續的重視並攜手企業共同打造綠色馬拉松。

2023

首度推出「歡樂早餐跑」3公里賽事於賽前1日,在臺北市政府前廣場暖身開跑,現場約5,000名大小朋友齊跑同歡,培養小孩跑步運動的習慣;正式賽中首次邀請與國內菁英選手水平相當之國際選手參賽,期望能提升國內馬拉松成績水平。
今年納入世界田徑總會(WA)制定的「永續賽事標準」管理規範,跟隨WA發布永續策略白皮書「2030碳中和」目標,持續進行賽事碳足跡盤查及減碳實際作為,並目標朝WA金標籤認證賽事邁進。